作者:王海濱
上月中旬,中國建筑公布了2022年年報,作為中國最大的建筑企業,又交出了一份閃亮的答卷,全年新簽合同額3.9萬億元,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財富》“世界 500 強”排名躍升至第9位,ENR“全球承包商250強”首位。作為中國建筑業的標桿和引領者,本文對中國建筑2022年年報中的亮點進行解讀,希望給行業內企業一些借鑒和參考。
根據公司判斷,在未來房建業務發展上,一方面,中國城鎮化進程還沒有完成,中國房建市場仍然蘊含著強勁的發展動能和較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未來房地產增量市場預計將趨于平穩,行業將由規模擴張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一些細分領域,業務也快速增長,多點開花。在公路領域,新簽合同額?1,231?億元,同比增長?37.3%。在生態環保領域,新簽合同額 1,134 億元,同比增長 35.3%。在鐵路領域,新簽合同額 333 億元,同比增長 30.4%,在機場領域,新簽合同額 503 億元,同比增長 9.5%。
國家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積極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增強超大城市的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業功能,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中國建筑緊跟國家戰略,聚焦在核心區域,新增土地儲備超九成位于一、二線城市,其中位于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等一線城市、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的新增土地儲備占比超 85%,土地儲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司2022年實際增員14165人,其中地產開發人員增加5436人,也顯示出公司對房地產業務后續發展的信心。
在海外,中國建筑實行多元發展格局,立足傳統優勢領域,發力隧道、新能源、水利水務領域業務,積極探索“融資+設計建造”、投建運一體化等多種業務模式。同時,公司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國際伙伴資源優勢,與西班牙、日本等國企業合力開拓深耕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等國市場,加大與所在國頭部企業的合作力度。
2022年,中國建筑投入了498億元用于科研開發,近三年累計投入達到了1153億元,公司研發人員比2021年增長18.7%,其中博士和碩士分別增加133人和1027人。
公司確定了綠色低碳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兩大主攻方向,從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攻關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綠色低碳建造技術、探索建筑產業化數字化技術幾個方面開展科研工作。依托全產業鏈業務布局,建立起覆蓋建筑產品研發、設計引領、專業制造、科技建造、智慧運維的技術體系,持續攻堅基礎設施、智慧建造、建筑工業化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拓展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新基建、數字化、生態環保等業務領域,計劃到“十四五”末成為公司一個重要的業務板塊。
在組織管控方面,公司總部定位為戰略管控型總部,履行“引領、服務、監督”職能,對二級子企業堅持放活與管好相統一。二級子企業根據公司授權開展經營,根據承擔責任的大小享有相應權限。對于勞動密集型、成熟度較高的業務,通過加大授權,擴大市場接觸面,加快市場反應速度,提高服務質量。對于資本密集型、成熟度較低的業務,通過統一管控有效規避風險,通過集中資源快速沖擊和突破目標市場。子企業協同發展逐步邁出堅實步伐,中國建筑六局與中國建筑絲路戰略性協同聯動取得初步成效,中國建筑東北院與中國建筑北方啟動戰略性重組。
在內部管理方面,公司致力于實現管理的標準化、技術的標準化和工作的標準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實施“底線管理”,提升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全面開展“厲行節約 勤儉辦企”專項行動,公司百元收入管理費1.65元,同比下降9.6%
在風險控制方面,公司完善“大商務管理”實施組織體制,加強精益管理,優化協同機制,系統提升項目盈利能力;以抓銷售回款為核心,以現金流管控為抓手,動態監控房地產項目效益,確保投資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督導子企業做好運營策劃,提升運營管理能力,強化運維績效考核,切實保障投資回款。
2022年,中國建筑公司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3.94%,較2021年的15.93%有所下降,經營利潤率的降低是導致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盡管如此,在與其他建筑類央企相比較時,中國建筑的凈資產收益率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為了進一步提升業績,公司制定了2023年的計劃目標:新簽合同額將超過4.2萬億元,營業收入將超過2.2萬億元。以科技創新為牽引,以內部精細化管理做支撐,相信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