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黎婧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潮流,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時代要求,生活更加美好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不僅為糾正全球發展失序、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結出累累碩果。
“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2013年起,我國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至2023年這十年間,“一帶一路”倡議成果豐碩、業績斐然。簽訂協議方面,分別簽署《中巴經濟走廊能源項目合作的協議》、《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等多個重要協議;建設成果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公路、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漢班托塔港、印尼雅萬高鐵、肯尼亞蒙內鐵路、中國老撾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治理工程等基礎設施工程相繼啟動或運營;中巴經濟走廊:共建“一帶一路”最成功旗艦項目,累計為巴基斯坦帶去254億美元投資。中歐班列:截至2022年末,中歐班列聯通中國境內108個城市,通達歐洲25個國家208個城市,累計開行6.5萬列、604萬標箱;2022年開行中歐班列1.6萬列,發送160萬標箱,同比增長9%/10%。海運方面,截至2022年,中國企業參與了34個國家42個港口的建設經營。國際陸運線路開通356條,國際航線新增403條,每周約4500個航班直航沿線43個國家。
??表1:2013-2023年“一帶一路”成就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需求強勁
倡議涉及國家眾多、 發展勢頭強勁。
截至2023年6月,中國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非洲國家52個,亞洲國家40個,歐洲國家27個,大洋洲國家11個,南美洲國家9個,北美洲國家13個。根據IMF預測,202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0%,其中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達5.3%。同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齡化率、人均收入低于中國,具備較強人口紅利,發展動力強勁,有望持續推動基建發展。
沿線國家基建需求復蘇。
根據《“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持續回升,76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有60個國家指數得分上漲,占比近8成;有30個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排名上升,占比為39.5%。從相關子指數看,發展環境持續改善、發展需求穩步釋放、發展熱度加速回升、發展成本略有下降。從各細分領域看,能源、交通、通信、水務、公共衛生等領域基礎設施發展總體呈現出回暖向好態勢。
沿線多國發布 基建支持政策或投資計劃。
沙特計劃在2021-2030年投資約1500億美元用于機場建設,并提出將修建8000公里新鐵路,計劃將鐵路網擴大3倍以上。越南于2021年12月批準《2021-2030年鐵路網規劃和至2050年遠景規劃》,未來10年鐵路領域基礎設施所需投資高達105億美元。孟加拉國《2041愿景計劃》和八五計劃中將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重點工作事項。
??表2: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布基建投資政策和投資計劃
“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模式多元
“一帶一路”投融資模式兼容了政府主導、市場主導以及創新模式等三大類至少15種模式。綜合相關研究,政府主導型的投融資模式至少包括傳統援助型、資源財政擔保型、開發性金融型、國家戰略對接衍生型和多邊投融資平臺型等5種;市場主導型的投融資模式至少包括公私合營型(PPP)、股權合作型、工程總承包融資型(F+EPC)、銀團貸款型、債券融資型等5種;創新式投融資模式至少包括融資租賃、綠色投融資、第三方市場聯合型、獨立投資組織公司型和集群式合作型。
近年來,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兩優”貸款近半數投向“一帶一路”各大項目中,未來進出口援外資金投入將繼續向“一帶一路”國家傾斜。截至?2023年6月,國際性“一帶一路”專項投資基金共?28?只,合計規模超萬億,推動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未來,在投融資機制不斷完善、金融環境逐漸向好的大趨勢下,建筑企業在國際項目中“F+EPC”,PPP 項目占比將進一步提升,項目盈利情況有望向好。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