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濱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尤其是對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和工資決定機制的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陸續出臺。在《國有企業科技人才分配指引》發布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又在今年發布了《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分配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導國有企業建立完善更加科學合理的內部薪酬分配機制,完善薪酬分配管理機構設置、崗位評價和職級評定、績效管理、工資總額分配管理、薪酬策略和水平、薪酬結構、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以及薪酬調整等機制,結合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實際,從更好地宏觀指導和服務企業工資分配的角度,為國有企業建立完善內部薪酬分配機制提供了可借鑒參考的原則、規范、流程和方法。本文將結合《指引》的內容,對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分配指引的核心要點進行解讀。
基本原則
?? 1.與市場接軌。強調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分配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要求國有企業積極引入市場競爭因素,實現企業薪酬策略、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市場薪酬價位相適應,建立與市場接軌的薪酬體系,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 2.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指引》提出堅持按勞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鼓勵國有企業積極探索和實踐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方式以更好地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通過多種分配形式參與分配。
?? 3.效率與公平并重,實現差異化分配。《指引》要求進一步破除平均主義,分配機制要體現不同崗位要素差別,反映職工能力高低和貢獻大小,同時要統籌處理好企業內部分配關系,調節不合理過高收入,穩步提高基層職工薪酬水平。
《指引》的主要內容
1.建立健全薪酬分配管理機構。
明確企業黨委(黨組)會的領導作用,對薪酬分配管理制度、工資總額預算方案、公司董監高(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分配方案、年度職工薪酬分配方案、中長期激勵方案、薪酬管理機構設置等重大薪酬分配事項履行前置研究討論職責。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等各司其職。
2.優化完善內部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
持續深化企業總部“去機關化”,推行大部門制或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科學劃分企業內部崗位序列,確定各崗位的工作要求和任職資格。
根據企業實際采用不同方法開展崗位價值評估,形成崗位等級和職位體系,作為薪酬分配的依據,并以此建立多通道的人才培養和晉升動態管理體系。
3.建立健全企業績效管理制度。
績效管理的范圍涵蓋從集團公司總部到各層級子企業和分支機構,從企業負責人到部門管理人員、普通職工等全體人員。
內容包含績效目標設定、考核評價、績效反饋、結果應用,實現績效的閉環管理,通過簽訂業績目標責任書予以明確。
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采取關鍵績效指標法(KPI)、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KR)、360度績效考核、平衡積分卡法(BSC)等多種方式。
建筑行業企業應突出經濟效益類指標。
4.系統搭建薪酬分配機制。
從內部工資總額分配、薪酬策略和水平、薪酬結構設計、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和薪酬調整幾個方面對薪酬分配機制進行系統搭建。
內部工資總額分配強調根據不同子企業的定位進行分類管理,總部職工工資平均增長幅度應低于全體職工平均增長幅度;
薪酬策略應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選擇,薪酬分配向關鍵崗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艱苦和基層崗位傾斜,科技人才薪酬水平和增長速度一般不低于同職級管理人員,領軍科技人才的薪酬水平可高于本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中高級管理崗人員平均工資增幅原則上不高于本企業全部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
薪酬結構設計中崗位工資需要參考崗位價值評估結果,績效工資應占薪酬的一定比例,管理、營銷崗位序列績效薪酬一般占比在60%以上,技術、技能崗位序列崗位基本薪酬一般占比在50%以上,可以探索實行符合國家規定的年薪制、開放薪酬制、項目經費“包干制”等薪酬結構,對符合條件的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員、關鍵核心骨干人才等實施股權激勵、崗位分紅和項目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激勵等;
企業負責人薪酬結合不同類型企業負責人特點,統籌合理確定內部不同類別企業負責人薪酬水平,既要防止“唯級別”平均主義分配,也要避免不合理的薪酬"倒掛"。
實行薪酬與業績考核目標值強掛鉤,并開展業績和薪酬的市場雙對標。
《指引》的發布對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分配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首先,《指引》為國有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薪酬分配機制提供了指導和依據,有利于促進企業改革和轉型升級;其次,《指引》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推動國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再次,《指引》強調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有利于實現企業內部的和諧穩定。企業應該根據《指引》的要求不斷完善內部的薪酬分配機制,以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促進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