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中帆
一、“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的新內涵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強調,結合當前形勢任務,國務院國資委研究決定,2025年“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總體穩定、個別優化,“一利”仍為利潤總額,用“營業收現率”替換“營業現金比率”,總要求是“一增一穩四提升”,即利潤總額穩定增長,資產負債率保持總體穩定,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現率同比提升。
“一增”,即利潤總額穩定增長。利潤總額的穩定增長是企業經營成果的直接體現,反映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拓展業務領域的能力。通過持續提升利潤總額,企業能夠增強資本積累,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一穩”,即資產負債率保持總體穩定。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財務風險的關鍵指標。保持資產負債率總體穩定,有助于企業在經濟環境變化和市場波動中維持穩健的財務狀況。穩定的資產負債率意味著企業能夠合理安排債務融資,避免過度負債帶來的風險,確保企業的資金鏈安全。
“四提升”,即凈資產收益率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營業收現率提升。凈資產收益率的提升促使企業更高效地利用資產創造價值,增強盈利能力;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提升助力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不斷探索突破,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活力;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讓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營業收現率的提升則進一步保障企業資金回籠,提高盈利質量。
二、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的演變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中央企業邁入了高速發展階段,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產能過剩、供需脫節、無序擴張、資產負債過高、投資結構不合理、重規模而不重質量、科技領域“卡脖子”等問題開始凸顯。自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國務院國資委通過對中央企業考核指標的動態調整,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在不同階段的新要求,引導中央企業逐漸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自2019年至今,國務院國資委針對中央企業的經營指標體系經歷了四次變化。
2019年底,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兩利三率”將營收利潤率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納入考核指標,在指標的設計上突出了對利潤指標和科技創新指標的考核,是引導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0年底,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兩利四率”圍繞效率變革這條主線,增設了反映生產效率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體現了國務院國資委對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和發展質量、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視和強調。
2023年初,國務院國資委將“兩利四率”調整為“一利五率”,并提出了“一增一穩四提升”要求,通過規模類指標和效益類指標的結構性調整,統籌推動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底,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在保持“一利五率”目標管理體系不變的同時實現“一利穩定增長,五率持續優化”,以此推進中央企業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升級。
2024年底,國務院國資委將“一利五率”中的“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為“營業收現率”。雖然兩個指標都是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營業收入關系的指標,但兩者在計算方法、側重點和具體作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營業現金比率”強調企業經營活動整體創現能力與營業收入的關系,不僅考慮了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還包括了其他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綜合影響,可以更全面地評價企業經營活動的現金盈利能力以及營業收入的現金保障性。“營業收現率”主要衡量企業營業收入中實際收到現金的比例,關注的是企業的現金回收情況,反映企業營業收入的“含金量”,及時發現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引導中央企業樹立高質量發展的經營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中央企業做好“一增一穩四提升”的對策建議
一是優化業務布局。聚焦核心業務,通過全面評估與分析,在資源配置上向其傾斜,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剝離非核心業務,從業務相關性和戰略重要性出發,剝離與核心業務關聯度低、對戰略目標貢獻小的業務,通過出售或分拆等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新興業務,關注國家戰略和市場趨勢,積極布局發展新興產業,利用自主研發、戰略投資或并購重組等方式進入新興領域,搶占市場先機。加強產業鏈整合,深入分析產業鏈,明確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與優勢環節,通過加強上下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二是加強市場營銷。明確市場定位,深入了解目標客群的需求、偏好及市場趨勢,制定精準的營銷策略,針對不同行業、地域的客戶特點,提供定制化產品與服務。強化品牌建設,注重品牌形象塑造與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通過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樹立良好品牌口碑。整合營銷渠道,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渠道,拓展銷售網絡,線上利用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等新興渠道進行推廣,線下加強與經銷商、合作伙伴的合作,提升市場覆蓋度。建立高效的營銷團隊,提高營銷人員專業素養與能力。加強市場調研,及時掌握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營銷策略。
三是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設立專項科研基金,確保研發工作的持續性與穩定性。鼓勵企業內部創新,構建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創新積極性。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有針對性確定研發方向,加強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增強核心技術與能力。完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加強產學研用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吸引具有創新能力和豐富經驗的高端人才加入,為科技創新注入新活力。營造創新文化氛圍,鼓勵員工勇于嘗試、敢于探索,建立容錯機制,形成積極向上的創新環境。
四是強化精益運營。強化流程管理,對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優化,去除冗余環節,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建立標準化流程,確保各環節操作規范,減少浪費與失誤。加強成本控制,對成本進行精細化管理,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到銷售環節,嚴格把控成本,降低不必要的開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注重質量提升,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質量檢測與監督,確保產品和服務符合高標準。優化供應鏈管理,與供應商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確保原材料供應穩定,提高物流效率。加強員工培訓,培養精益意識,通過培訓和教育,讓員工理解精益理念,積極參與到精益運營中。
五是抓好風險防控。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有力防控重點領域風險,加快健全合規管理長效機制,從嚴從細抓好安全環保工作,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充分做好重大風險防范,尤其對應收賬款風險、現金流風險、債務風險、市場風險、投資風險、成本風險、法律合規風險、國際化經營風險等各自評估認定的重大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控。從制度流程上、事先預防上、技術手段上下功夫,加強對重大風險項目的風險識別、研判、預警、防范和化解。從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降低風險事件一旦發生后的影響程度兩個角度出發,優化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