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小濤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對保障資源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國家政策持續利好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繼2023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再度升級。同樣,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20年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了約2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單位GDP用水量累計降低28%。2011-2022年,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量從1.65億噸上升至3.71億噸,2012-2022年CAGR為7.78%;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額從5763.90億元上升至13140.5億元,2012-2022年CAGR為7.66%。《2024—2030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市場競爭策略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37636萬噸,回收價值共計12988.8億元。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增3160個智能化社區廢舊物資回收設施,機動車回收量同比增長24.8%,共完成了30萬千瓦風電回收,回收的風機共產生了約70多噸銅、300多噸的鋁、2000多噸的復合材料以及20000多噸的廢鋼。
三、國資央企成立,開啟國家頂層設計
國有企業在資源開采和冶煉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力量。2024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股東成員包括中國石化、中國寶武、中國五礦、華潤集團、中鋁集團等多家中央資源型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就組建中國資環集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組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是黨中央著眼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表明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進入了國家頂層視線,并從國家層面行動起來。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業務涵蓋線下資源回收網絡建設和廢鋼回收、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回收和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廢舊電池業務、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回收、廢有色金屬回收以及廢塑料回收加工等。以金屬制品等可再生資源為核心,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廢舊產品回收業務,是我國循環經濟領域發展的新型企業形態。地方上,河南、廣西、湖北、廣東、江西、江蘇等積極籌建省循環經濟產業集團。
建筑央企正加快布局循環經濟,力圖拓展新賽道。如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與超過20家單位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涵蓋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煤矸石綜合利用等八大產業板塊,顯示了向循環經濟轉型的決心。通過“N+OD”模式的探索,中鐵二十局形成了“1+4+N”的雙碳產業體系,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產業資源庫,為建筑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建筑在廣州白云區打造的中建新型建造循環經濟產業園于2024年10月試運營。該項目集聚建筑廢棄物處理、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建筑等全產業鏈,打造成全國首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一體化園區。
四、經濟發展轉型加快,循環經濟未來潛力空間巨大
以光伏設備回收為例,光伏裝機規模自2014年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從2013年的1943萬千瓦到2023年的60949萬千瓦,十年時間擴張了30倍左右。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30年全球光伏組件將迎來回收大潮(約800萬噸)。對于我國來說,2030年需要處理的光伏組件回收量預計達到150萬噸,而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可能會增至大約2000萬噸。考慮到氣候、技術迭代等因素影響,從2025年起,我國光伏退役潮將全面開啟,廢棄光伏組件的回收與再利用預計將成為行業發展下一個要點。據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回收中心測算,2024年上半年光伏組件退役處置規模約15.75萬千瓦,產生廢鋁約2520噸、廢玻璃約11025噸、廢硅晶片約787.5噸。2025年我國開始產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組件,2030年出現高峰產值可達130億元,2040年邁入千億級別,產值將增至1500億元人民幣。
以“四機一腦”為例,生產量自2010年以來大幅增長,而“四機一腦”的平均報廢周期為10-15年,理論上2020年之后將迎來四機一腦報廢高峰期,大幅拉升電廢拆解需求。我國手機待報廢量在“十四五”時期將達到60億部?。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的數據,我國平均每年產生6億至7億部廢舊手機,其中回收處理量約為2億至3億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2025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五、行業主要機遇
在近20年的實踐探索中,我國雖然通過廣泛利用產業廢棄物、廢舊物資回收以及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等措施,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但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及其產業強調的是系統性、整體性、結構性和動態性的節約,其運行過程和結果都具有綜合性。然而,當前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主體仍以分散型中小企業為主,大型企業相對較少,且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供需關系尚未得到充分協調和匹配。一些產業鏈較短,耦合性弱,高價值產品及相關高端技術產業較為匱乏。從行業看,建企既可整合資源直接參與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亦可以參股、承建、委托運營、合作聯盟等方式參與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
六、綜合建議
我國循環經濟產業正從過去的以回收生意為主發展為具有高科技屬性的新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從單純解決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轉變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在如此大背景下,傳統建企亟需把握趨勢,積極布局循環經濟領域。可率先聚焦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回收處理等業務板塊。利用傳統施工與產業鏈優勢,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如“EPC+運營+回收”一體化模式;“產業聯盟+共享工廠”模式;“互聯網+循環經濟”平臺模式等。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