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小濤
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一方面采用內生培養的方式,徐徐前進,通過人才培養,新設事業部或子分公司,來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則通過并購外部企業,迅速壯大自身規模,兩種方式無所謂孰優孰劣,關鍵是看外部能否贏得市場,內部能否進行很好的融合。
筆者在十多年的咨詢生涯中,也是建筑、地產飛速發展的十年,地產集團都是每一個項目新設一家子公司,建筑公司多是在當地新設區域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來拓展當地市場,另一層面,則是建筑、地產企業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地產企業并購建筑企業,建筑企業新組建地產企業,也有很多是純粹單項目性質的參股聯營,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會面臨新團隊的融合問題,此次筆者就幾個案例進行逐一分析。
案例1:融合不暢,原有團隊集體出走
此集團是大型地產集團,原有管理方式比較粗放,公司老板有土皇帝情節,動輒大罵下屬員工,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職場霸凌,原有地產板塊的員工都是跟著老板一起白手起家干起來,時間長了,或者是適應了,或者麻木了,但在新并購一家設計院后,由于設計院的員工整體知識水平較高,比較在意自身的獲得感或者是尊重感,加之設計院按項目組建團隊的運作模式,制度完善,相對來講關系更簡單一些,在并購后,由于老板的管理風格一如既往,時不時不分原因,痛罵設計院的中高層,反復溝通無果后,設計院團隊集體離開,地產公司相當于只購買一個殼。
案例2:融合成功,不斷輸出人才
此集團聚焦建筑施工,在國家倡導節能環保,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時,第一時間響應,迅速組建裝配式公司,由于裝配式公司新招人員多是工廠化的制造業思維,而原有團隊則是工程式的項目管理思維,新組建班子時,兩種思維激烈碰撞,這時集團一方面加大文化宣傳力度,引領新員工認可公司文化,另一方面,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新老員工都按制度辦事,集團一視同仁,新員工感受到了尊重,也有制度流程可遵守,大家迅速擰成了一股繩,加之集團不斷新設工廠,之前新進員工又有了發展平臺,融合進一步得到鞏固。
案例3:國企混改,國有和民營兩種管理風格碰撞
前兩個案例都是民營企業之間的融合,此案例是某國企在落實國資混改政策時,進行產業鏈延伸,并購產業鏈上游的一家民營企業。國企注重效益的同時,更關注風險防范,所以流程審批較長,民營在關注效益的同時,更關注效率,簡單直接,流程審批一般較短。并購后,國企委派了管理團隊進駐,由于管理風格上的差異,前期經常因為某一個流程展開討論,費時費力,不系統,后期干脆進行系統的制度流程梳理,尋到一個平衡點,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加上公司推行員工股權激勵,大搞文化活動,團隊融合進入新境界。
以上三類只是諸多新團隊融合問題中比較典型的,其他還有很多類型,針對新團隊融合,筆者結合多年經驗,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文化認同、管理水平相近
企業在并購或被并購中,一定要對彼此的管理文化,尤其是民營企業領導的管理風格進行認真分析,文化相似,管理風格認可,那么并購后新團隊的融合就會比較順暢。管理水平相近,最好彼此都有完善的制度流程體系,都按制度流程辦事,這樣新團隊適應起來有章可循,就事論事,減少因人情關系偏袒而造成新的沖突。
2.?制度體系建設
新老團隊除管理理念上的不同外,最容易爆發沖突的便是制度流程體系,所以筆者建議,在新組建或并購企業后,對原有制度流程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尤其是涉及到重大利益分配的制度。制度建設中流程一定要跟上,對公司重要的關鍵流程,可以上墻。
3.?文化建設
很多企業在管理中重制度建設,輕企業文化建設,只是簡單列一些口號,辦公場所掛一些文化標語,老員工在公司待的時間比較長,知曉文化標語背后的一些故事,但新團隊不知曉,只能表面理解標語字眼意思,所以建議通過并購新設公司快速發展的企業,一定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把文化融入制度流程體系,融入員工的行為規范中,匯編公司的經典小故事,這樣對新引進人員快速了解、認同公司至關重要。
4.?職業規劃
完善公司的職業發展體系,把新團隊融入公司的職業發展體系中,晉升、轉崗等規定一定要讓每一位新進人員知曉。同時公司的戰略規劃也要大力進行宣貫,讓新團隊看到公司未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愿景,那么自身的發展平臺也會越來越大,可以更好的讓員工與公司捆綁在一起。
5.?中長期激勵
精神感召,利益捆綁,對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嘗試進行中長期激勵,如超額利潤激勵、股權激勵、項目分紅、模擬股份制等等,切實讓員工認識到,團隊認真工作,高效協作,公司效益好了,自身也能獲得更高的回報,也會進一步減少內耗,促進團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