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聚豪
當前多數工程建設企業均將進軍片區綜合開發業務定位為“十四五”重要戰略發展方向。通過投資進入片區綜合開發業務領域,成為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的操盤者,一方面可以使得工程建設企業在片區開發建設相關的業務領域占據更為有利的生態位,充分帶動傳統主業發展,從而提升工程建設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在實施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的過程中,通過開展政企協同建設、聯動招商、干部交流等活動,加快地方項目建設,促進產業招商引資和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將給工程施工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機會,有助于工程施工企業融入地方經濟,實現區域深耕發展。
片區開發普遍采用ABO模式(一般指授權(Authorize)—建設(Build)—運營(Operate)模式,即政府將項目以授權的方式交由相關企業建設、運營),在此環境下,產業導入能力將成為工程建設企業在片區綜合開發業務領域中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產業導入的核心思路是圍繞一個產業的主導產品及與之配套的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和包裝件等產品來吸引投資,謀求共同發展,形成倍增效應,以增強產品、企業、產業乃至整個地區綜合競爭力。但是只有做到產業精準導入,鎖定符合區域發展的優質項目,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擦亮工程建設企業在片區綜合開發業務領域的名片。
那么工程建設企業應如何進行產業精準導入?
所謂產業精準導入,以產業鏈分析為基礎,基于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深度剖析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上中下游相關材料供給、服務配套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尋找和彌補產業鏈的薄弱環節,確定目標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導入。
首先要開展區域基礎調研工作。深入區域進行調研,調研范圍包括但不局限于:地方政府建議片區發展的產業;省里或者市里明確發文鼓勵發展的產業;區域中心城市可能轉移的產業;周邊行政級別較低的城市/縣/鎮的優質產業;現有產業基礎上可升級的優勢產業;與當地資源稟賦相契合的產業。摸清區域當前的產業集聚度、產業鏈完整性(產業鏈核心環節企業)、產業配套(生產性服務配套、基礎設施配套等)以及代表性企業發展狀況等。分析判斷該區域的優劣勢產業,明確該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和發展基礎。
然后進行產業案頭研究。在掌握產業發展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入剖析產業鏈的構成及產業價值鏈,明確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未來趨勢,為產業的精準定位提供信息支撐。在此階段應根據產業所處發展階段、區域發展情況、地方政府當下訴求等篩選標準,排除發展可能性較小的產業;排除產業發展階段已屬于成熟期后期或衰退期的行業;排除對區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行業(畝均產值低、高污染等);排除與周邊同質化嚴重的產業;排除當地政策限制的產業;排除產業發展用地需求與園區不符的產業;
最后繪制產業鏈招商圖譜。以區域基礎調研和聚焦產業案頭研究為基礎,圍繞產業“建鏈、強鏈、補鏈”思路(所謂造鏈,是指在傳統產業基礎上,融入創新應用,構建新的產業鏈條,促進經濟轉型;補鏈是指以價值鏈為核心,著力在補充產業鏈條上缺失的環節;延鏈是指基于對產業內部各種資源和要素的剖析,延伸和拉長產業的價值;強鏈是指集中各方面優勢資源,重點打造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明確產業發展的精準方向和發力環節,深入挖掘關鍵環節的頭部企業,形成產業鏈招商圖譜。
當前工程建設企業普遍缺少產業導入能力,而在未來的片區綜合開發領域的市場競爭中,產業導入能力將成為工程建設企業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工程建設企業應及早打造自身的產業導入能力。建議招聘有豐富經驗的招商人才,組建產業導入專業團隊;同時成立產業研究院,與各行業專家廣泛合作,開展相關產業的專項課題研究,為產業導入團隊提供智力支持。產業導入團隊在項目前期跟蹤策劃階段,既與市場開發團隊深入協作,以產業導入能力優勢,助力市場開發團隊獲取優質項目。在項目運營階段,產業導入團隊精準產業導入,助力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同時擴大運營收益,提升整個項目的投資收益水平,實現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雙贏。
本文由慧樸精益建造發布,歡迎轉發,若未開白名單,禁止平臺以編輯版本轉載。